马文君:秉志笃行践使命  利剑拓新卫健康

 

马文君,女,楚雄大姚人,2003年1月生,九州·(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公共卫生学院2021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作为第一负责人带领团队获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三等奖、遵义会议精神宣讲全国优秀团队,作为项目核心成员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铜奖、“读懂中国”全国优秀微视频,个人获第二届云南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云南省金奖“读懂中国”征文云南省一等奖等荣誉,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项,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1项、授权软件著作4项她始终铭记“公怀济世 卫祉康健”的专业使命,勤学乐思,勤于钻研、勇于探索,全面发展,在锻炼中成长、在实干中成才,踔厉奋发、勇担责任、笃行不怠,从滇西山区到学术高地,从实验室到社区一线,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做好人民健康守门人"的使命担当。

一、自立自强秉初志,躬身基层强本领

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小县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收入微薄,每年依靠国家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她说:贫困是暂时的,奋斗是永远的,未来是光明的”。说起初心,她分享到:母亲查出甲状腺结节后不断尝试各种偏方,但还是没挡住结节恶化,不得不进行手术。对医学知识的匮乏让母亲走了不少弯路,更让全家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她说:“如果有人能和我们讲讲这些疾病知识,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提前预防,该有多好!”2021年,她带着目标和决心迈入了医学的神圣大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实践技能,积极传播健康知识。她曾前往龙陵、楚雄、个旧等10余个县市,通过地调研、访谈与健康资料搜集分析,结合地域特色与群众特点因地制宜,在社区、乡村、学校开展健康科普30余次,设计游戏+科普、非遗+科普、舞台剧+科普、手工+科普等特色科普活动,并创新使用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彝语”辅助科普,真正实现了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团队获得了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优秀团队的表彰,她也获评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优秀志愿者。

她把对媒介传播的兴趣与专业知识结合,积极参与科普视频制作,带领团队独立完成视频脚本制作、拍摄、剪辑、配音、特效等工作,所创作视频在云南省禁毒科普视频征集活动中获一等奖。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她向村民学习、与企业交流,并为实现“客货邮城乡一体化流通发展”写下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她充分利用寒暑假积极进行实习与实践,先后前往大姚县人民医院、大姚县疾控中心、个旧市人民医院等单位实习,专心学知识、用心助患者,并树立了从事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的坚定目标。在第二届职业规划大赛中,她充分展示个人能力,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健康与教育教席(北京大学)主持人马迎华教授、全国健康科普专家库(2024版)成员中国传媒大学宋素丽教授的推荐;赛场上,她以坚定的信念与专业的本领打动了评委,最终获得云南省金奖的好成绩。她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健康,为强国奠基础的使命,将青春理想熔铸于卫生健康事业,以躬耕不辍的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公卫人的责任担当。

二、丹心向党担使命,知行合一练真功

她一直以“坚定信仰、深学党史、以知促行、以行践知”为信念,将党的理论熔铸于心、落实于行,用“青言青语”传递好党的声音。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遵义会议精神宣讲团负责人,她带领团队将情景剧、非遗、手工、采访、健康义诊等创新融入宣讲,打造“有温度、有筋骨、有烟火气”的红色教育方式。以非遗剪纸还原遵义会议会址的飞檐雕花,让青年在指尖触摸历史细节;编排话剧表演遵义会议决策现场,使观众在沉浸式观演中体悟“坚持真理必须直面挑战”;组织“红色手账漂流计划”,引导千余名青少年用拼贴画记录党史感悟。团队在高校宣讲中同步开展“战地救护”急救培训;在社区宣讲中嵌入健康义诊,用血压计上的“民生数据”诠释“健康中国”战略的基层实践。她用“半条棉被”“红军菩萨”等红色故事让听众潸然泪下,推动遵义会议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精神特质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她带领团队开展“遵义会议精神宣讲”活动12场,吸引1500余人次参与,真正实现了让理论“可感可知”、让精神“落地生根”、让信仰“见行见效”。团队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遵义会议精神宣讲全国优秀团队”的表彰,她也作为“百名优秀宣讲骨干”到遵义开展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由中共遵义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宣讲遵义会议精神骨干研讨班,在中共遵义党校学习,并获得“十名优秀学员”表彰。

她曾向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黄大发、抗美援朝老兵杜毅敏、原世卫组织专家组成员张开宁等“五老”榜样采访学习,制作视频获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全国优秀微视频表彰,撰写征文获云南省一等奖。她在工作笔记中写到:莽莽深山之中,从大发渠的修建看黄大发老支书“一锤一钎刻初心,一生只为一清渠”的坚定信念;烽火硝烟之间,从“保家卫国何惧死,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铮铮誓言感悟杜毅敏老战士的家国情怀;边疆村寨深处,从张开宁教授“健康扶贫躬行路,十载踏破万重山”的躬身实践中,传承学者风骨,赓续仁者担当。她说:“通过与前辈交流,与榜样对话,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经验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工作、公共卫生工作平凡中的伟大。”

三、研精覃思探前沿,学科交叉结硕果

她以"科研报国、创新引领"为使命,锻炼创新能力、积累科研技能,将社会需求转化为实践课题,用学术智慧服务社会发展。她聚焦健康前沿命题深挖热点视角,主持《体育锻炼视角下睡眠行为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关系》《结节智囊》等两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参与《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数据挖掘的中药对抗他汀类药物诱导的肌毒性的用药研究》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锤炼科研技术开拓学科交叉领域,在创新实践中锤炼本领;参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野生和驯养酿酒酵母的遗传多样性、起源与演化》、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冠肺炎在中国再次暴发、流行的预警研究及疫苗免疫对其传播的影响》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科研实践,多方向积累科研技能。通过多维度科研实践,她不断突破创新思维边界,积累了扎实的科研素养。

她将临床需求转化为科研动能,用青年智慧赋能医疗科技。作为“结节智囊”团队的负责人带领成员突破学科壁垒,将材料工程、智能传感与临床诊疗深度融合,打造“有温度、有精度、有创造力”的医疗创新方案。以柔性传感器捕捉甲状腺结节变化,让患者实现居家便捷监测;融合AI算法构建动态风险预警模型,使基层医生和患者清晰掌握病灶变化;用设备采集的“动态数据”诠释“主动健康”理念的民生实践,让科技创新缩短“诊”与“疗”的时空距离。在项目攻坚期,她带领团队每晚十点准时召开“医工夜话”云端课堂,让临床病例与工程原理在屏幕两端碰撞出智慧火花。为验证算法模型的普适性,她带领团队成员辗转于医院与学校之间采集千余例临床数据;为争取院士推荐信,她带着团队七天打磨二十版项目书,在彭慧胜院士“项目充分发挥了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展现出卓越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肯定中,更深刻领悟了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一千多个日夜的求索,上百版方案迭代,数十次临床调研,终将天马行空的构想淬炼成“挑战杯国赛舞台的银奖奖杯。“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她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学思践悟中树立远大理想,在创新创业中锤炼过硬本领,在创新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她不忘初心、敢闯会创,用实际行动展示着中国青年、昆医青年拼搏向上的形象,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蓬勃力量。

百年征途砺初心,青春报国正当时。马文君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熔铸成青春奋斗的鲜亮底色,在五四精神的时代图谱中刻写下公卫青年的铿锵注脚。实验室里跃动的数据链,勾勒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坐标;基层实践中流淌的汗水,浇灌着"民之所忧,我必念之"的赤子情怀;科研创新中迸发的智慧,诠释着"科技报国、敢为人先"的使命担当。她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校准人生航向,用“五个模范”标准锻造过硬本领,以青春之我践行“健康中国”战略,让理想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不负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